《藏族民俗文化》期刊简介
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党在民族工作中的各项方针、政策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。为探索我国藏区的群众文艺理论研究,活跃农牧区文化生活,净化社会主义文化市场,及时抢救和整理藏族民间文化资源,迫切需要一个培育和扶持的健康园地,以培养文艺新人为己任,繁荣文艺创造为目的。在省委宣传部及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扶持下,《群文天地》(藏文版)的前身《青海群众艺术》于一九八一年在省委宣传部的直接关怀下正式创刊,一九八五年改为季刊向国内公开发行,一九九二年办理国际刊号,正式向国际发行。二零零一年更名为《群文天地》(藏文版),二零一四年再次更名为《藏族民俗文化》,主要发行北京及国内五大藏区,国外十四个国家和地区。在创刊初期,我省领导非常关心这份刊物,扎喜旺徐、马万里等领导同志不但多次过问刊物的出版、发行工作,还亲自撰写文章,予以支持和重视。一九八五年,本刊即将向国内公开发行之际,班禅副委员长在百忙之中给本刊题词∶“发展民族文化艺术,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”,表达了他对本刊的殷切期望,这不仅是他对本刊全体编辑人员的极大鼓舞,也是对全国藏区文化工作的极大鞭策。
我们可以这样说《藏族民俗文化》的诞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产物,是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的结果。它的问世,集中地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繁荣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关切之心,体现了省委、省政府贯彻平等、团结、繁荣、进步的民族政策的决心,同时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,更体现了藏族当代文艺创造蓬勃兴旺和起飞的象征,它与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同呼吸、共命运。
作为全国创刊最早、影响较大的藏文通俗文艺期刊,《藏族民俗文化》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和发展起来的。三十几年来,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在省委宣传文化部门的关心指导下,认真学习党的文艺方针政策,坚持“二为”方向,贯彻“双百”方针,严格遵守各项出版法规,注重社会效益,保证刊物质量,始终不懈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,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。遵循求新而不猎奇,求博而不芜杂,求精而不晦涩,求快而不粗糙。坚持思想性、知识性、通俗性、艺术性、趣味性并重的办刊宗旨,努力突出高原特色和时代特征,讴歌新时代,弘扬主旋律。在编发过程中,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,坚决抵制一切不良思潮的影响。精益求精、博采精华、以质取胜。育新枝嫩叶,纳鼎立佳作,容探索创新,以其健康隽美的艺术品格和清新质朴的乡土特色,在社会各界赢得了较好的声誉。
《藏族民俗文化》是以藏族民俗文化为主的综合性刊物,从创刊到今天,共收到了国内外5000余位作者的30000多篇(首)作品,其中发表了500余位作者的2000多篇(首)作品,总字数约1000万字。内容涉及小说、散文、故事、民俗、美术、科普等多种领域。这些作品充分反映了在改革大潮背景下,新一代藏族人在祖国的大家庭里,其生存方式、行为方式、价值观念在进一步的变化,从世俗需求转化为现代需求的理性化过程在增长,渴求进入体制内的步伐在增加。这些作品寓史于文、知识丰富、妙趣横生、雅俗共赏,为净化社会主义文化市场,对提高整个藏民族的文化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。其中100多篇作品被译为汉、英、法、日等语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,近100篇作品被选入大、中专院校教材及范文选读,数百篇作品被收入《青海省建国五十周年文学作品精选》等集子出版。近百篇作品被多家音像出版社制成录音带、VCD带子在社会上广为流传。数百篇民歌歌词、弹唱歌词,经过一代代歌手的传唱,在藏区脍炙人口、家喻户晓。多种舞台剧本、广播剧、小品、相声等文化娱乐界的传世佳作,经过广播、电视媒介被广大的藏族人民所熟知。
在栏目的设置及内容的编排上尽量作到紧贴群众,灵活多变、包罗万象、注重精品意识,充分显示藏族优秀文化的精神面貌,既得到精神上的享受,又接受科学文化知识,同时也对推动基层扫盲工作和普及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。其次从版式设计方面,力求在封面刊发一些民族气息较浓的美术摄影作品,特别在宣传、藏族文化艺术奇葩----热贡艺术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。刊物的插图紧扣主题,与封面相呼应,始终保持刊物整体设计的严谨性、科学性和民族性。还把抢救藏族民间文化遗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去抓,常抓不懈,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,为继承和发扬藏族文化的优秀传统,做出了一定的贡献。为抢救、整理藏族长篇英雄史诗《格萨尔王》的零星篇章及学术动态,提供了可靠的园地。
创刊三十几年来,本刊按规定一期不漏地向中共中央宣传部、新闻出版总暑、北京图书馆、国家版本图书馆、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国际部等部门赠送,还寄赠本省及西藏、四川、云南、甘肃等藏族聚居区主管文教的领导同志。同时,本刊还引起了国外一些藏学研究机构的关注,如美国国会图书馆、哈佛大学、弗吉尼亚大学、印第安那大学、哥伦比亚大学;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;英国伦敦大学、牛津大学,以及印度、瑞士、挪威、加拿大、日本、丹麦、奥地利、芬兰国的专家学者来人来函或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长年订阅,为他们研究藏族文化提供宝贵资料,同时本刊在国际藏学界赢得了较好的声誉。
办好一个刊物,还在于出人才、出作品。最初几年,稿件来源少,作者队伍还没有形成,编辑部的同志经常深入基层,广约稿件,在动员有才之士写作的同时,自己亲自去搜集、挖掘、整理民间文学,逐步扭转被动的局面,在很短的几年内作者从几十人发展到数百人,初步形成为一支具有实力的比较稳固的作者队伍。这支队伍如草原上的鲜花,已遍布国内五大藏区,他们不辞辛劳、乐于奉献,给我们提供了无数用汗水浇灌的优秀作品。三十年耕耘,硕果累累,队伍在壮大,事业在发展,许多普通作者现已成为各行各业的文艺骨干,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党政领导、专家、学者,他们正在为繁荣全国藏区文化贡献力量。我们始终将发现和培植藏族文学新人视为我们的神圣职责。用实际行动来鼓励他们的创作热情,自始至终给他们一个健康向上的创作园地。
编辑部各位编辑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,积极参与社会上的其他公益事业,参与我省及兄弟省区出版部门重要选题的编辑及审订工作,也参与了我省曲艺等集成和大型书籍《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图说明镜》藏文70余万字的主译及审订工作。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编辑出版了《藏族民歌集》、《藏族情歌集》,以及《安多藏族民间文学系列丛书》(10册);《群文天地》(藏文版)精品丛书(12 册); 《藏族民间文学丛书》(20册); 《藏族口传文学》(7册)等的工作。